論互聯網的顛覆與傳統企業的被顛覆
在2013年大熱的互聯網詞語“互聯網思維”之前,還有另外一個很熱門的詞語也一直被人掛在嘴邊津津樂道,那就是“顛覆性創新”。絲毫不用懷疑,這又是一個互聯網瘋子整出來的詞匯。在他們眼里,互聯網是一個全新的無所不能的世界,所過之處無人能擋。
的確,在過去的幾年里,互聯網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以及改變。從簡單的信息分享到后來的電子商務、休閑娛樂等活動,互聯網已經日益滲透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社交、閱讀、購物等多樣性發展,而同時,互聯網也催生了很多成功的故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BAT(百度,阿里集團以及騰訊),除此之外,還有更多如小米、蘇寧等類O2O模式的電商。
當然,互聯網的野心不僅僅于此。O2O不再是一個被追崇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物聯網”。不是簡單的線上與線下的聯結,而是互聯網滲透到線下的一個過程,在這種物聯網的構思下,未來人們的生活世界將會是全智能的世界,像科幻電影那樣,通過手勢或語音指令,家具電器等用品即能自動接收指令并按指令操作,而不再需要人工操作。而目前,物聯網的寄望是在智能手機或電腦上實現這一切的操控功能。
目前,互聯網的“顛覆性創新”已經影響到很多傳統行業,這些行業有批發業、制造業、廣告業、新聞業、通信業、物流業、酒店業與旅游行業、餐飲業、金融業、保險業、醫療業、教育行業、電視節目行業、電影行業、出版業等等。在互聯網的進入之后,這些行業均呈現出一種融合了“互聯網思維”的發展態勢。
但這種融合是否就一定是好的?互聯網這種看似所向披靡的高速發展擴張之后是否隱含了某些危險的因素?電商的發展給了我們更優質的生活享受,但大量用戶數據的曝光、層出不窮的詐騙案無時不在提醒我們互聯網仍然是一個獨立的沒有相關制度約束的存在,因而風險系數也變得很高,就像一輛高速前進的列車,一旦沒有匹配的軌道相適配,后果將不堪設想。
近日,一則央視證券資訊頻道執行總編輯兼首席新聞評論員鈕文新呼吁取消余額寶的信息被傳得沸沸揚揚。鈕文新認為,余額寶是趴在銀行身上的“吸血鬼”,典型的“金融寄生蟲”。它們并未創造價值,而是通過拉高全社會的經濟成本并從中漁利。公眾雖然看起來是獲得了更好的經濟效益,但實際上這樣的做法已經直接對銀行業造成了沖擊,直接導致的后果是企業的融資成本大幅上漲,從而引發一系列的物價上漲、勞工等成本被進一步壓縮等嚴重后果。
也許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在危言聳聽。在類似余額寶之類產品遍地開花的情況下,更多人的愿意相信這收益率高達7%的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而不是將錢存在銀行去做所謂的“窮人補貼富人”,也許結果并不會像鈕文新所說的那么壞,但高速的列車如沒有一個很好的管束,就會有出軌的危險,而對于互聯網來說,欠缺在于:
1、目前所謂的互聯網“顛覆性創新”,實際上大部分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而僅僅是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相融合的一個過程,而僅僅是依靠融合來獲得發展,就像指望與收購與合并而獲得發展的企業一樣,沒有一個自我創新與發展的過程,是勢必會消亡的。
2、監管體制上的不完善。傳統企業有著完整而配套的監管體制,但互聯網并沒有。無論是從管理體制、游戲規則還是發展趨勢等方面,均沒有權威機構的監督,而僅僅是依靠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來約束著,不但漏洞多,給不良分子可趁之機,而且對于用戶信息及財產等安全方面也存在著極大的風險。
歸根到底,目前除了個別成功的互聯網公司之外,更多的互聯網創業仍然是一個復制黏貼的模式,所謂的“顛覆性創新”并沒有出現,掀開冠冕堂皇的互聯網創新的外衣,傳統企業的本質仍在。因而,互聯網并沒有實現所謂的“顛覆”,而傳統企業而并沒有“被顛覆”。


